当“内蒙古二连浩特”与“新型冠状病毒”这两个关键词相遇,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边境小城暴发疫情的简单画面,这座中蒙最大陆路口岸的城市,用一场历时数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书写了一部关于城市韧性、科学防控与人性温度的生动教科书。
疫情突袭:草原明珠的至暗时刻
2021年秋,二连浩特市报告本土确诊病例,这座常驻人口仅十余万的边境小城瞬间成为全国抗疫焦点,作为中蒙间70%货运量的重要通道,二连浩特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双重压力,口岸闭环管理区内出现的破防,让这座素有“恐龙之乡”美誉的城市首次因疫情进入全国视野。
科学防控:构筑三道精准防线
面对疫情,二连浩特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科学防控智慧:
- 口岸防线升级:创新实施“甩挂作业”“吊装运输”等非接触式货物交接模式,对入境货物实行“人货分离、分段运输、封闭管理”,在保障中欧班列顺畅通行的同时,将输入风险降至最低。
- 社区精准管控:建立“社区+单位”双报告制度,运用蒙古语、汉语双语发布防疫信息,针对牧区分散居住特点,组建“马背防疫队”开展核酸采样,确保防控无死角。
- 检测能力跃升:在48小时内建成气膜实验室,将日检测能力从平常的1万管提升至10万管,创造了边境小城的防疫奇迹。
人文坚守:零下30度里的温暖瞬间
在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中,防疫人员面屏结冰仍坚持采样的照片令人动容;社区网格员为隔离居民代购药品、喂养留守宠物的故事广为流传;蒙古族大妈熬制奶茶慰问防疫人员的画面,展现了各族群众共克时艰的团结,这些点滴细节,让严酷的疫情防控充满了人文关怀。
疫后重生:口岸经济的韧性复苏
疫情平稳后,二连浩特率先推出“口岸通关便利化十条”,通过智慧口岸建设实现通关效率提升40%,2023年上半年,口岸过货量逆势增长12.3%,中欧班列通行量创历史新高,当地创新开展的“云招商”活动,成功引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推动这座传统口岸城市向数字化贸易枢纽转型。
启示与思考:边境城市的防疫样本
二连浩特的抗疫实践为全球边境口岸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 率先建立的“入境人员数字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防疫信息的跨国共享;
- 推行的“防疫泡泡”管理模式,在严格防控下保障了产业链稳定;
- 探索的“跨境疫情防控区域协作机制”,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实践范例。
二连浩特国门前的“一带一路”标志依然闪亮,口岸等待通关的货车排成长龙,这座曾历经疫情考验的城市,用它的坚守证明:疫情防控不仅是病毒阻击战,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在草原落日余晖中,二连浩特正如它出土的恐龙化石般,展现着历经风雨而愈发坚韧的生命力,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中国边境小城在世纪疫情中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