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暑热未消,雨季缠绵,在人们享受夏季瓜果与清凉的同时,各种病原体也进入了活跃的“黄金季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份最新的紧急提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份提醒不仅再次强调了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更将视野拓展至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以及暑期意外伤害等多个层面,为全区民众拉响了一场覆盖全域、贯穿夏秋的“健康防卫战”的警报,本文将为您深度解读这份紧急提醒的核心内容,并提供科学、实用的防护指南。
头号警报:登革热疫情风险持续走高,防蚊灭蚊是重中之重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雨后的积水容器为伊蚊(传播登革热的元凶)提供了绝佳的繁殖温床,疾控中心指出,当前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随着人员往来,输入性病例风险显著增加,一旦与本地蚊媒相遇,极易引发本地传播甚至暴发疫情。
- 核心症状需警惕: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常达39-40℃)、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以及典型的“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部分患者可能在发热3-7天后出现严重出血、休克等危险情况,即重症登革热,危及生命。
- 个人防护“金标准”:
- 清积水,断根源: 翻盆倒罐,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的各类积水,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闲置容器等,确保“无积水,无蚊虫”。
- 防叮咬,护自身: 居家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外出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皮肤裸露处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 速就医,早诊断: 一旦出现上述疑似症状,尤其是从东南亚等疫区返回后,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第二战场:肠道传染病“病从口入”,把好饮食安全关
夏季高温高湿,细菌繁殖迅猛,是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这类疾病主要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常在学校、工厂、旅游团等集体单位引起聚集性疫情。
- 主要威胁与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 防护核心“五要点”:
- 勤洗手: 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 吃熟食: 食物要彻底煮熟,特别是贝类、海鲜等水产品,不生食或半生食海、水产品。
- 喝开水: 不喝生水,只饮用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 慎聚餐: 尽量减少大型集体聚餐,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
- 早就医: 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尤其是剧烈的“水样便”,应立即就医,不要自行滥用抗生素。
家庭焦点:手足口病瞄准幼童,托幼机构需严阵以待
虽然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夏季是其另一个流行高峰,该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传染性强,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
- 识别信号: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尤其是EV71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 家庭与校园联防:
- 个人卫生是基础: 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的好习惯。
- 环境消毒是关键: 对孩子的玩具、餐具、门把手等日常接触物品进行定期清洁消毒,托幼机构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儿童。
- 接种疫苗是武器: 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建议适龄儿童及时接种。
隐形杀手:暑期安全不容忽视,谨防溺水与中暑
除了传染病,紧急提醒还特别强调了非疾病的健康威胁——溺水和中暑,漫长的暑假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
- 防溺水,警钟长鸣:
- 坚决做到“六不”: 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 家长监护到位: 切勿让孩子独自在水边玩耍,视线绝不能离开孩子。
- 防中暑,科学避暑:
-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尽量减少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
-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及时补充水分,出汗多时可适量饮用含盐分的饮料。
- 识别中暑先兆: 如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心跳加快等轻度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水,严重者需立即送医。
构建全民健康防线,需要你我共同行动
广西疾控中心的这份最新紧急提醒,是一份科学、全面且及时的“健康风险地图”,它清晰地勾勒出当前我们面临的多元健康挑战,疫情防控,从来都不是疾控部门一家之事,它是一场需要政府、社会、单位、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每一位公民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清理一盆积水、洗净一次双手、系好一根安全带做起,将这些科学的防护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就能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公共卫生“防护墙”,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夏”,守护好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