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亮起,家族群里弹出一条消息:“今年过年不回来了。”短短九个字,让这个冬天突然变得漫长,这不是一个人的决定,而是2024年冬季,四川9600万人口中许多人共同的选择。
“非必要不返乡”——这六个字像一道无声的指令,在岁末年初的四川悄然传开,它没有强制性,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在成都高新区工作的张明,已经三年没有回达州老家过年了,他告诉我:“看到倡议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四川,这片承载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土地,如今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诠释着“团圆”的新含义。
“非必要”背后的千钧重量
什么是“必要”?什么又是“非必要”?
在凉山州某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李医生看来,“必要”是那些不容耽搁的急事——家中老人病重、孩子无人照料、紧急事务必须处理,而“非必要”,则是那些可以被理解、被体谅、被暂时搁置的思念。
“你知道吗?我们医院有个护士,爷爷去世都没能回去奔丧。”李医生的声音有些哽咽,“她在值班室里对着老家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工作,这就是四川人的担当。”
数据显示,四川省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100万,每年春节形成的“返乡潮”规模庞大,而“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让2024年春运期间的铁路客运量预计同比下降近三成,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无数个体用克制书写的奉献。
云端团圆:科技温暖了时空距离
腊月二十八晚上,南充市营山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七十六岁的王奶奶第一次学会了使用视频通话,屏幕那头,她在广州打工的儿子一家笑得灿烂。
“妈,你看这是你孙女给你买的新衣服。” “奶奶,我期末考试得了第一名!” “好,好,都好...”
王奶奶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笑着对镜头说:“家里啥都好,别惦记,你们在那头平平安安的,比啥都强。”
这样的场景,在今冬的四川比比皆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四川省视频通话使用率同比增长47%,线上拜年成为新常态,科技从未如此温暖——它让相隔千里的亲人,能够穿越时空“团聚”在小小的屏幕里。
那些选择不返乡的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心意,成都的赵女士给老家的父母寄去了智能手环,“这样我就能随时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绵阳的陈先生为家乡的留守儿童寄去了书籍和文具;乐山的刘师傅则把省下的路费捐给了社区养老院...
小家与大家:个人选择的社会价值
“非必要不返乡”不只是一句口号,它背后是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深刻联结。
在自贡市,社区干部小周组织起了“邻里守望”小组,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帮助;在宜宾,志愿者们组建了“心理疏导热线”,安抚那些因无法团圆而焦虑的居民;在广元,当地企业为留守员工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和节日活动...
这些微小的努力,汇聚成一股暖流,温暖着这个特殊的冬天。
“说实话,刚开始确实很难接受。”在深圳工作的四川人小杨坦言,“但当我看到老家社区工作人员那么辛苦,当我意识到我的选择可能减轻他们的压力,我突然觉得这个决定很有意义。”
“必要”与“非必要”之间的人性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非必要不返乡”并非一刀切的禁令,而是充满弹性的倡议,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人性化的温度。
对于家中有特殊情况的人员,社区会开具证明,协助他们顺利返乡;对于确有困难的家庭,基层组织会提供必要帮助;对于情绪低落的居民,心理援助随时在线...
这种区别对待、精准施策的方式,让倡议既有原则性,又不失人情味。
重新定义“团圆”的意义
或许,这个冬天我们正在重新学习什么是“团圆”。
团圆不一定非要围坐在同一张饭桌前,也可以是通过电波传递的声声问候;不一定非要物理空间的相聚,也可以是心灵相通的默契。
在泸州古蔺县,一个小学生作文里写道:“今年爸爸不回家过年,但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视频,爸爸说,虽然我们不在一个地方,但看着同一个月亮,就是团圆。”
是的,团圆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一顿隔空的年夜饭,一次漫长的视频通话,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甚至只是一个报平安的电话——这些都可以成为团圆的新方式。
“四川非必要不返乡”——这七个字,在2024年的冬天,已经超越了其字面意义,成为一种集体意识的觉醒,它代表着四川人对责任的担当,对亲人的新型关爱,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
诗人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每一个选择不返乡的四川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这种境界,他们暂时放下个人的团圆愿望,换来的是更多人平安过年的保障。
冬天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回顾这个特殊的时期,或许会感激那些曾经做出的艰难选择——它们不仅保护了我们的健康,更让我们懂得了爱的多种表达方式。
毕竟,真正的团圆,从来不只是地理上的相聚,更是心灵上的相守,而四川人,正用他们特有的坚韧与温情,书写着关于团圆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