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宏大叙事中,每一座城市都是独特的篇章,位于粤东的揭阳,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蓬勃的经济活力,在这场世纪大考中,同样走过了一段从紧急应对到科学精准,再到常态化管理的非凡历程,回顾揭阳的新冠情况,不仅是对一段特殊时期的记录,更是对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社会韧性与人民精神的深刻检阅。
风雨骤临:早期的严密布防与应急响应
当新冠疫情最初在武汉浮现并迅速向全国蔓延之际,揭阳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迅速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作为粤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人口密集城市,揭阳面临着巨大的“外防输入”压力,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成立了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协调全市的防疫工作。
这一时期,揭阳的新冠情况防控呈现出“快、严、实”的特点。
- 快速反应: 及时关闭或限流人群密集场所,暂停大型公众活动,在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关键节点设立联合检疫点,对来自重点地区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
- 严密排查: 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发动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流调溯源队伍24小时待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切断传播链。
- 扎实基础: 全力保障医疗物资供应,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普及防护知识,有效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这一阶段的努力,为揭阳成功抵御疫情初期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大程度地延缓了疫情在本地的扩散,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精准施策:动态清零下的科学防控与本土应对
随着疫情的发展,特别是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揭阳也经历了数次本土疫情的考验,在面对Delta、Omicron等传播力更强的毒株时,揭阳的防控策略更加注重科学与精准。
在广东省的统一指导下,揭阳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动态调整防控措施,一旦出现本土病例,能够迅速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大规模的核酸筛查成为关键手段,揭阳多次在短时间内完成重点区域乃至全市范围的多轮核酸检测,以最快速度“捞干”潜在感染者,这背后,是全市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市民们日夜奋战、同心协力的结果。
在此期间,揭阳的新冠情况呈现出“点状突发、快速处置”的特征,无论是针对个别乡镇的聚集性疫情,还是应对由输入病例引发的局部传播,揭阳都展现了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在保障社会基本运行和经济发展方面,揭阳也努力寻求平衡,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尽量减少疫情对企业和民生的影响。
平稳过渡:迈向常态化管理的新阶段
进入2023年,随着国家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揭阳的疫情防控工作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工作的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揭阳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大力推进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构筑全民免疫屏障。
如今的揭阳,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已全面恢复,街头巷尾重现烟火气,工厂车间机器轰鸣,被誉为“亚洲玉都”的阳美市场重现繁忙景象,疫情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步消弭,但这段经历所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如高效的基层动员能力、数字化的治理手段、公众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将继续为揭阳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撑。
回顾揭阳的新冠情况,这是一场全方位的压力测试,从初期的严阵以待,到中期的精准阻击,再到当下的常态化管理,揭阳以其坚韧与智慧,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段历程不仅锤炼了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更凝聚了揭阳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带着抗疫中淬炼的勇气与经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