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疾控局联合召开了年度艾滋病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核心数据,并勾勒出未来防治工作的新蓝图,此次发布不仅传递了关键数据,更释放出我国艾防工作正从“规模化防治”向“精准化、数字化”深度转型的强烈信号,国际前沿的治愈研究也为全球终结艾滋病流行带来了新的希望。
疫情稳中有进,防治成果来之不易
根据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当前,我国艾滋病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通过持续扩大检测策略,新报告感染病例数同比增幅进一步收窄,特别是经输血传播和经注射吸毒传播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几近零报告,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前期采取的“打防结合”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挑战依然严峻,发布会指出,性传播仍然是绝对主导的传播途径,占比超过95%,异性传播与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传播风险仍需高度关注,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青年学生和60岁及以上老年男性群体的感染率呈现小幅上升,这提示我们的防治宣传和干预措施需要更具年龄针对性和社会文化敏感性,官方强调,下一步将重点加强对这些关键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做到“精准施策”。
“治疗即预防”策略深化,U=U共识普及成关键
本次发布会再次强力肯定了 “治疗即预防”(TasP) 这一科学策略的核心地位,数据显示,我国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治疗成功率(病毒载量抑制率)超过9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正在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其体内的病毒载量已低至无法检测的水平。
官方正不遗余力地推动 “U=U”(检测不到=不传染) 这一重要科学共识的公众教育,发布会上,专家重申:当感染者坚持有效抗病毒治疗,体内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时,通过性行为将HIV传染给其伴侣的风险为零,这一信息的广泛传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极大地减少了感染者的病耻感与社会歧视,提升了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并从公共卫生角度切断了重要的传播链条,是终结艾滋病流行的关键科学武器之一。
科技赋能,防治体系迈向“数字化”与“一体化”
一个突出的新亮点是,官方宣布将大力推动“互联网+艾滋病防治”的深度融合,这包括:
- 扩大线上预约检测:通过匿名、便捷的线上渠道,鼓励更多高风险人群进行自我检测或寻求专业检测服务。
- 数字化随访管理:利用手机APP、小程序等工具,对感染者进行用药提醒、随访预约和健康咨询,提升管理效率。
- 智慧化预警预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疫情动态,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传播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
发布会强调要推进“医防融合”,将艾滋病防治更深层次地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全过程,这意味着在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更常规地提供检测咨询、感染者关怀与转介服务,形成“检测-诊断-治疗-关怀”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服务网络。
前沿动态:长效疗法与治愈研究取得突破
除了国内进展,发布会也提及了全球艾滋病研究的前沿动态,给人们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长效药物获批上市:多种长效抗病毒药物(如注射剂)已在国际及国内获批,可将服药频率从每日一次延长至每月一次甚至更久,这极大地解放了感染者,提升了治疗依从性与生活品质。
- 治愈病例再现曙光:继“柏林病人”、“伦敦病人”之后,全球出现了第三例、第四例通过特殊干细胞移植实现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报道,虽然这种方法目前风险极高,无法普及,但它雄辩地证明了艾滋病“治愈”在科学上是可能的,极大地鼓舞了科研界,官方表示,我国也在持续加大对艾滋病基础研究和新型治疗策略(如基因编辑、治疗性疫苗等)的投入,力争在未来取得原创性突破。
此次官方新闻发布,既是对过去一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扎实总结,也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战略宣言,它清晰地表明,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进入一个以“精准化”消除死角、以“数字化”提升效能、以“科学共识”消除歧视的新时期,前路虽有挑战,但随着防治策略的不断优化、科技力量的深度赋能以及全球科研的持续突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终结艾滋病流行”这一宏伟目标,这需要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各界和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携手创造一个无歧视、有温度、充满希望的健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