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武汉为中心,席卷湖北,牵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心,在这场与病毒赛跑的严峻考验中,一个群体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就是逆行援鄂的全国医务人员,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史诗中,全国总共有多少医务人员奔赴湖北前线,他们又谱写了怎样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在疫情期间,全国驰援湖北省的医务工作者总数达到了四万二千六百多名,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的背后,是四万二千多个家庭的无私奉献,是四万二千多颗“国有召,召必回,战必胜”的赤子之心,他们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队系统,从北国冰城到南国花城,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精锐尽出,星夜驰援。
这四万二千多名医务人员,构成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最核心、最英勇的作战力量,他们的构成,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部署:
- 主体力量:医疗队骨干,这其中包含了呼吸、重症、感染等关键学科的专家和护士,他们是直接与死神抢人的主力军,一支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病区,带来了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
- 关键支撑:公共卫生人员,除了临床救治,大量的疾控人员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检测、环境消杀,他们是切断传播链的“侦察兵”和“排雷兵”。
- 生命通道:急救转运人员,负压救护车车队日夜穿梭在武汉空荡的街道上,确保了患者能够被及时、安全地转运和收治。
- 精神支柱:心理救援队,他们为饱受疫情煎熬的患者、疲惫的一线医护人员以及隔离在家的市民提供心理疏导,守护着人们的心灵绿洲。
这四万二千人的集结与抵达,其速度与规模,在世界公共卫生救援史上也堪称奇迹,从农历除夕夜第一批军队和上海、广东医疗队冒雨抵达武汉开始,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力量调遣便拉开了序幕,飞机、高铁、专车,所有交通工具都为生命让路;“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国医疗界的“四大天团”会师武汉,成为一段佳话,他们面对的是初期医疗资源极度紧缺、对病毒认知尚浅、感染风险极高的严峻环境,防护服里是被汗水浸透的衣衫,护目镜下是勒出深深印痕的脸庞,他们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常常连续工作数小时不吃不喝。
他们的贡献是决定性的,正是这四万二千多人的无畏逆行和舍生忘死,极大地加强并支撑住了湖北,尤其是武汉一度濒临击穿的医疗卫生系统,他们与本地医务人员并肩作战,共同承担了全国80%以上的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将无数生命从死亡边缘拉回,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人手,更是全国顶尖的医疗资源、多元化的诊疗方案和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众多方舱医院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可以说,正是这支“国家队”的注入,迅速扭转了湖北抗疫的被动局面,为最终赢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硝烟渐散,山河无恙,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这“四万二千六百多名”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结果,它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凝聚力与担当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也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制度优势。
每一位援鄂医务人员,都是这场伟大抗疫斗争中的一座丰碑,他们的名字,或许无法被一一铭记,但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荆楚大地,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也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们用行动证明,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四万二千多道微光,汇聚成了那年冬天最温暖、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通往春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