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全球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疫情的阴影并未消散,反而呈现出更为复杂和令人担忧的新态势,这场主要由高致病性H5N1亚型病毒主导的疫情,已不再是家禽养殖业的“专属危机”,而是演变为一场波及野生动物、家畜乃至人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了解其最新动态,对于科学防范、稳定民生至关重要。
疫情现状:从禽类“瘟疫”到跨物种“风暴”
当前禽流感疫情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 “范围广、宿主多、传播快”。
-
全球禽类疫情持续高位: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机构监测,H5N1病毒已在全球各大洲的家禽和野生鸟类中形成地方性流行,与以往季节性爆发不同,近两年的疫情几乎全年无休,导致数亿只家禽被扑杀,对全球鸡蛋、禽肉供应链造成持续冲击,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蛋荒”和价格飙升。
-
野生动物“重灾区”效应凸显:疫情对野生鸟类种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尤其是海鸟和猛禽,从北美的海雕到欧洲的鸬鹚,大量野生鸟类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更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已成功入侵南极地区,对企鹅等从未接触过该病毒的脆弱极地物种构成了生存威胁。
-
哺乳动物感染激增,敲响警钟:这是本次疫情周期中最引人警觉的变化,H5N1病毒已在美国、欧洲等多地检测出感染了数十种哺乳动物,包括狐狸、海狮、水貂、猫、狗等,特别是美国奶牛群中爆发的疫情,是首次发现该病毒在牛体内有效复制并传播,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病毒宿主范围的认知,这些事件清晰地表明,病毒正在不断尝试突破物种屏障,并在哺乳动物体内适应和演化。
焦点与挑战:病毒变异与人间病例
-
病毒变异监测成核心:每一次跨物种感染,都是病毒发生关键变异的机会,科学家们正紧盯着病毒基因组的变化,特别是与宿主适应性、传播能力和药物敏感性相关的位点,幸运的是,目前主流毒株对现有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仍保持敏感,且尚未获得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但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每次传播,都增加了其“获得”这种能力的风险。
-
人间病例散发,风险等级提升:今年以来,全球已报告多起人感染H5N1病例,主要发生在与病禽或病牛有密切接触的个体中(如养殖场工人),这些病例多数病情较重,但尚未发现有效的人传人证据,美国奶牛场工人通过接触病牛发生感染,并将眼结膜炎作为主要症状,这提示了新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为公共卫生监测带来了新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持续评估认为,目前对普通大众的风险等级为低至中等,但对职业暴露人群的风险显著增高。
应对策略:多管齐下,筑牢防线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全球各国正在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应对。
-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这仍是第一道防线,包括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隔离、消毒)、对高风险地区家禽进行疫苗接种(部分国家已推行)、加强野生鸟类监测以及迅速扑杀疫点禽群,针对奶牛等新发情况,亟需制定新的监测和管理指南。
-
提升公共卫生监测与准备: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需保持高度警惕,对不明原因肺炎、特别是与动物有接触史的病例加强筛查,加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储备与研发,多家制药公司已根据当前流行毒株启动针对性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发和储备工作,以备不时之需。
-
加强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病毒无国界,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疫情都可能迅速演变为全球危机,加强国际间的病毒基因数据、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的实时共享,是及早发现威胁、协同应对的关键。
公众如何应对:无需恐慌,但需警惕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当前阶段无需过度恐慌,但应具备基本的防范意识。
- 食品安全:食用完全煮熟的禽肉和鸡蛋是安全的,病毒在70℃以上加热数分钟即可被杀灭,避免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禽类产品。
- 避免接触:不接触、不捕捉、不投喂野生鸟类,尤其是看起来生病的或死亡的野鸟,发现后应及时向林业或疾控部门报告。
- 保持卫生:接触禽类或其粪便后,务必用肥皂和流水彻底洗手,从事禽类养殖、运输、宰杀等工作的人员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 关注权威信息:从疾控中心(CD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官方渠道获取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禽流感最新疫情的发展,为我们再次敲响了人畜共患病和全球健康安全的警钟,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同一健康”(One Health)整体,病毒的演化充满不确定性,我们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唯有通过全球协作、科学监测、强力干预和公众教育,才能在这场与病毒的赛跑中保持领先,守护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健康与安全,未来的防控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