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这场席卷全球的暴风雨中,我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实验室里争分夺秒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社区门口日夜值守的基层干部,有一条维系社会基本运转、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其重要性在隔离与封控中愈发凸显,而其间的劳动者——快递员们,却常常被忽视,当我们享受着“无接触配送”带来的安全与便捷时,很少去深思:倘若这群“隐形守护者”自身感染了疫情,我们所依赖的物流网络与社会生态将面临怎样的冲击?他们个人的安危,又如何与我们每个人的安全紧密相连?
风险前沿:快递员职业暴露的必然性与特殊性
快递员,从其职业属性而言,本身就是疫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
- 高频次的人际接触: 快递员的工作轨迹贯穿整个城市,每日接触数十甚至上百位收件人、小区保安、物业人员等,这种广泛且不固定的接触,极大地增加了暴露在病毒环境中的概率,一个无症状感染者的一次签收,就可能将风险直接传递给快递员。
- 复杂的环境暴露: 他们需要频繁出入快递分拣中心、营业网点、商超、住宅区等各类密闭或半密闭空间,这些场所人员复杂,空气流通性相对较差,是病毒潜在的藏匿之所,他们接触的包裹来自天南海北,虽然物传人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在特定环境下,包裹表面可能成为病毒的临时载体。
- 防护的局限性: 尽管公司会配备口罩、消毒液等物资,但在高强度、快节奏的投递过程中,口罩的严密性、手部消毒的及时性都难以做到百分百的规范,风吹日晒、奔波劳顿,也使得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处于相对疲劳的状态,更易感。
快递员感染疫情,并非小概率的意外事件,而是其职业特性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必然风险体现。
涟漪效应:一个感染案例引发的多重震荡
当一个快递员被确诊感染,其影响绝非仅限于个人健康,而会像投入静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 对物流体系的直接冲击: 与该快递员密切接触的同事、分拣中心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立即隔离,导致整个站点甚至一个区域的配送能力瞬间瘫痪,大量的包裹被积压,配送时效被无限期延长,民众生活物资的及时获取受到影响。
- 大范围的流调与管控: 疾控部门需要立即启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快递员配送过的每一个地址、接触过的每一位收件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密接或次密接者,这意味着一栋居民楼、一个办公室,甚至整个小区都可能面临封控或管控,引发社会面的局部紧张与不安。
- 公众信任的动摇: “快递阳性”的消息总会不胫而走,并在社交媒体上快速发酵,这会引发公众对于收取快递安全性的普遍担忧,甚至可能引发恐慌,即使科学证明物传人风险可控,但心理上的恐惧会促使人们减少网购,进而影响到电商经济和无数商家的生计。
- 对感染者个体的巨大压力: 确诊的快递员除了要承受疾病的痛苦,更可能背负上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陷入自责,担心因为自己而连累了同事、客户,甚至成为舆论的焦点,遭受不必要的指责与网络暴力。
责任共担:如何筑牢“最后一百米”的防疫堤坝
保护快递员,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物流生命线,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需要系统性的努力,而非仅靠快递员个人的小心谨慎。
- 企业主体责任的强化: 快递企业必须将员工的健康安全置于首位,这包括:提供充足、合规的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每日健康监测与定期核酸检测;科学优化配送流程,尽可能推广“无接触配送”模式;对工作场所、运输工具、滞留包裹进行常态化、高标准的消杀,应建立完善的员工保障机制,确保感染员工能得到及时救治和应有的工伤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 社会支持与公众理解: 作为收件人,我们应给予快递员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在疫情期间,主动选择将包裹放在快递柜、驿站或指定位置,减少面对面接触,接到流调电话时积极配合,不隐瞒、不抱怨,一个友善的眼神、一句“辛苦了”的问候,都能为他们带去温暖,更重要的是,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快递员感染”事件,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对感染者进行污名化。
- 政策精准护航: 政府部门应将快递、外卖等保供行业从业人员纳入重点防护人群,优先安排疫苗接种和加强针,在发生疫情时,流调溯源要快、准、细,管控措施要尽可能精准,避免“一刀切”式的停摆,保障物流网络的整体通畅,可考虑为一线物流人员提供临时性的补贴或保险,体现政策的温度。
快递员,这些我们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在疫情中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物资保障的防线,他们的感染,是一个尖锐的警示,提醒我们这场抗疫战争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没有一个环节可以独善其身,没有一个群体应该被牺牲,唯有当企业、社会与个人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好这些“逆行者”的健康,我们才能真正稳固疫情下脆弱而珍贵的物流血脉,才能让每一份期待安全抵达,才能在这场漫长的战“疫”中,守护住我们共同的生活与希望,他们是平凡的英雄,他们的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安宁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