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德州,这座以扒鸡闻名的城市,连同其下辖的广袤平原乡村,在疫情这场时代大考面前,展开了一场独具特色的防疫画卷,这里的防疫,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与高度密集的紧张,却多了几分平原特有的开阔、坚韧与守望相助的乡土温情,它是一场在阡陌纵横间进行的、渗透到每个毛细血管的全民行动。
网格化管理:筑牢平原乡村的“防疫堤坝”
德州平原地区,村庄星罗棋布,人口居住相对分散,这为防疫带来了不同于城市社区的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德州平原地区普遍推行了“县-乡-村-网格”四级联防联控体系,一个个村庄成为了独立的战斗堡垒,而更为细化的网格,则成为了信息传递、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
网格员,多是村里的党员干部、热心村民或志愿者,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像一个个移动的“哨点”,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谁家有人从外地回来了,哪户需要购买生活物资,哪位老人需要定期上门测量体温、协助进行核酸检测……这些琐碎却至关重要的信息,都通过网格员这座“桥梁”及时上传下达,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方言宣传政策,将防控的“硬核”要求,转化为老乡们听得懂、能接受的“土办法”,有效弥补了乡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在广阔的平原上筑起了一道“无形却有力”的防疫堤坝。
科技赋能:传统农区的“智慧抗疫”
你以为平原乡村的防疫只是靠“人海战术”和“土办法”吗?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德州的平原防疫中,科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空中喇叭”——无人机,成为了巡查和宣传的利器,它翱翔于村庄上空,既能实时监控是否有人员聚集,又能通过搭载的扩音设备,循环播放防疫须知,覆盖范围广,且能减少人员接触,大数据和通信行程卡,让流调溯源更加精准高效,一旦有风险人员进入,相关部门能迅速锁定、及时管控,线上预约、错峰核酸检测、微信群接龙采购物资等数字化手段,也已在许多村庄普及,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了封控期间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平原防疫既有温度,也有精度。
生产与防疫并重:田野间的“双线作战”
对于以农业为根基的平原地区而言,防疫绝不能以牺牲生产为代价,春耕秋收,时节不等人,德州平原的防疫,始终贯穿着“两手抓、两手硬”的思路。
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各地积极组织农资下乡,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供应畅通,对于被封控在家的农户,村“两委”和合作社组织代耕、代种、代收服务,确保“田不荒、畜不饿”,对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如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协调解决运输、销售等难题,防止出现“菜烂在地里”的伤农情况,这场在田野间展开的“双线作战”,不仅守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也稳住了农民的“钱袋子”和国家的“粮袋子”,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智慧与担当。
守望相助:平原人家最朴素的“战疫哲学”
最令人动容的,是深植于这片土地的人文精神,平原人家性格敦厚、邻里情深,在疫情期间,这种特质化为了强大的凝聚力。
“我家菜园子的菜吃不完,给你送点”“你家孩子上网课需要打印资料,拿到我家来”“村口值守夜班冷,我家有热姜茶”……这样的话语和场景,在德州的村庄里屡见不鲜,志愿者们主动请缨,参与卡点值守、环境消杀;乡贤能人捐款捐物,支援家乡抗疫;村民们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自觉遵守防疫规定,这里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邻里一家亲”的朴素情感和“守护共同家园”的坚定信念,这种源于乡土社会的守望相助,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力量,是平原地区能够一次次顶住疫情冲击的坚实底座。
德州平原的防疫,是一幅由严谨的制度、创新的科技、务实的举措和温暖的人情共同绘就的壮丽图景,它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宏大叙事,却以其扎实、细致和充满韧性的姿态,在广袤的田野上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坚守、每一次互助,都如同平原上的点点星火,汇聚成了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书写了属于平凡世界的英雄篇章。